150年前的5月17日,為了順利實現國際電報通信,法、德、意等20個歐洲國家簽訂了《國際電報公約》,同時成立了國際電報聯盟(后改稱“國際電信聯盟”)。之后在1969年,國際電信聯盟決定將把5月17日定為“世界電信日”(后又改稱“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
在今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記者卻想起了“不合時宜”的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是《春望》中兩句詩,詩人杜甫和家人因為戰火而分離,一直沒有收到妻子兒女的音信,心酸、期盼之情躍然紙上。對比現在,因為通信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人們的溝通方式更加豐富、便捷,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驟然縮短,整個世界緊縮成一個“村落”。正因為此,即使孩子在大洋彼岸留學,家長們也能和孩子天天“見面”;即使是敘利亞戰火紛飛,本報記者也能采訪到當地的青年人,聆聽他們的故事;即使分散在世界不同角落,公司人員仍能“面對面”一起開會商討。
這是每個人都能感覺到的,通信信息技術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遷,溝通更加方便。但是如果僅僅是這樣理解信息通信,那顯得有些淺層次,因為信息通信不僅僅起到溝通的作用,而且正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對生產力發展的帶動作用。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人類社會進入了全新的信息生產力時代,為傳統行業的發展提供創新驅動力。正因為此,今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的主題定為“電信與信息技術 創新的驅動力”。從這個角度而言,稱信息通信技術是人類歷史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一點也不為過。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后半期,蒸汽機的發明使得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作,徹底改變了傳統生產方式,人類進入“蒸汽時代”。這一時期,蒸汽印刷機的大規模使用使得文字可以快速大規模印刷,信息傳遞方式發生了變化。但這只是“蒸汽時代”的附屬產品,沒有對社會生產產生最直接的推動力。
19世紀發電機的問世,使得人類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也就是“電氣時代”,電力取代了蒸汽,成為社會生產的動力。在這一時期,通信史上一項革命性的技術誕生,那就是電報,使得人類的通訊方式徹底改頭換面。電報的發明使得信息溝通效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對社會生產產生了明顯推力作用,但是這種力量的體現仍是間接的。
而正在發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則是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生產力時代。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被首次寫進,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互聯網不再是簡簡單單扮演著渠道和工具的角色,它正從生活服務向生產服務的階段前進。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術,就像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蒸汽動力、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電力,過去因為有了蒸汽動力和電力讓很多行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現在有了互聯網,發揮其“+”效應,能加快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還有可能培育出新的業態。就拿制造業來說,工業化時代的生產盛行的批量規模生產,但也給用戶帶來產品同質化的煩惱。而互聯網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完全可能讓用戶“魚和熊掌兼得”,一方面通過企業與用戶交互、設備與設備互聯、設備與物料互聯、設備與人互聯,及時了解用戶的需求、及時調配組織好生產資料,既能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也能降低生產成本和庫存風險。
根本上來說,人類的物質資源必然越用越少,大量耗費物質資源的傳統發展方式現已難以為繼。信息技術將促進以物質生產、物質服務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向以信息生產、信息服務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信息技術會驅動第三次工業革命,“互聯網+”則會形成信息時代的核心生產力,“互聯網+”是動詞而不是名詞。